来源:河南省宏远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时间:2025-11-04
运架一体式架桥机的转场效率与成本控制直接影响桥梁工程的施工统筹与预算管理,其核心差异源于设备结构特性、转场方式及工况适配性的不同。当前行业通过大量工程实践,已形成 “转场方式定效率基准、工况条件控成本浮动、设备特性决综合效益” 的实操体系,在桥隧密集区与平原路段呈现显著差异。

转场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于设备拆解需求与转场方式。传统转场模式需对架桥机主梁、支腿等核心部件进行拆解,再通过平板车分批次运输,到达新场地后重新组装调试,单处转场常需 3 天以上。而具备整机过隧功能的设备大幅提升效率,如 “陆吾号” 架桥机通过伸缩式机身设计实现低位过隧,无需拆解即可完成转场,耗时仅 1 天,综合工效较传统方式提高 2 倍。在调头环节,“昆仑号” 采用自研调头装置,120 米长设备在桥面 180 度调头仅需 30 分钟,较传统多次挪位调头的 3 小时缩短 80% 以上,单项目可节省大量时间成本。此外,短距离转场中,采用运梁车驮运架桥机的模式无需拆解,通过主副运梁车承载设备主梁与支腿,直接行驶至新作业点,转场效率较拆解模式提升 40% 以上。
转场成本的构成呈现 “直接费用为主、隐性成本为辅” 的特征。直接成本中,拆解与安装调试费占比显著,500 万元级架桥机的安装费用约 15-40 万元,拆卸费用 10-30 万元,且需配备大型吊装设备辅助,进一步增加机械使用成本。运输费用受距离与路况影响较大,长途转场按吨公里计费,千吨级设备单次运输费用可达数十万元;山区项目因道路坡度大、通行难度高,运输成本较平原地区增加 30% 以上。整机转场则能大幅削减此类成本,“陆吾号” 过隧转场省去拆解与重装环节,单次转场可节省费用 20-30 万元。隐性成本同样不可忽视,传统拆解转场频繁易导致设备部件损耗,维修费用占设备购置价的 1%-2%;而工期延误成本更甚,桥隧衔接段若因转场停滞 1 天,可能造成后续工序窝工损失超 10 万元。
不同工况下的效率与成本优化需精准适配。平原长距离转场中,模块化设备可平衡拆解成本与运输效率,通过减少拆解部件数量,将转场周期控制在 2 天内;山区桥隧密集区则优先选用 “陆吾号” 这类整机过隧设备,虽设备购置成本较高,但能避免多次拆解的效率损耗与费用叠加。短距离转场(5 公里内)采用运梁车驮运模式最具经济性,无需大型吊装设备配合,人工与机械成本可降低 50%。
实操数据显示,合理选择转场方式可实现 “效率 - 成本” 双重优化:采用整机过隧 + 桥面调头的组合模式,在广湛铁路这类桥隧相连项目中,累计转场效率提升 60%,综合成本降低 25% 以上,充分体现了设备特性与工况适配的核心价值。